神创天陆活动专区

【双法字理】旦字家族

“但”跟“旦”读音一样,依然读“dàn”,那么加个“亻”,是什么意思呢?

文字学上人们认为“但”字和另外一个袒露的“袒”,原本是一个字。

“旦”是说太阳刚露出来,而人平常是穿着衣服的,把衣服一脱,人体就露了出来,似太阳升出地平线露出光来。

因与人体有关,故加个单人旁(亻),认为“但”最初就是“袒”的意思。

又因人们脱去衣服的形象与之前不同,后来“但”字逐渐表达了转折、变化的意思,于是另造了与衣服有关的“袒”字,专门指明是把衣服打开,袒露出身体来。

我们梳理和认识汉字时,文字学的理论固然重要,但人们的领受能力也要顾及。

“但”在我们现代汉语当中,基本上就是表示转折,“虽然……但是……”的“但是”。

“但”所具有的转换的意义,可以简单理解为太阳转了一圈后成为新的一天,人也跟着太阳而旋转,有了重新开始的一天,故有转变的意思。

事情都是人去做的,所以“亻”旁加上“旦”组成“但”,用它来表示转折、转变、转化的概念。

这一解说虽未沿用文字学的解说,但更便于人们理解其转折意义的由来。

dān

“担”字在繁体字中多写成“擔”,念“dān”为担当,还念“dàn”为担子。

“担”为今天的简化字,也称为规范字。

后面我们在讲“詹”字的时候,还要再说二者之间繁简的联系。

今天按规范字来讲,担当的“担”和担子的“担”,都离不开手,所以用了提手旁“扌”,“旦”字表示读音。

天一亮,太阳出来了,人们就开始挑着担子出门干活,或做买卖。

我们早上看到卖豆腐的,叫卖吃的,等等,都是担着挑子。

古人都是随着日出一同出行,故用“旦”字表音兼表意,又因以手持肩挑,所以用提手(扌)表示。

担着担子,它是两个读音,一个表示动作,另一个表示物名。

内容来源:白双法教授著《双法字理导论》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